公司動態 業界資訊 行業百科

劃龍舟 資料百科

簡體版 2019-10-9 15:08| 查看數: 24121
劃龍舟,又稱扒龍舟,是端午節壹項重要習俗活動,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扒槳競賽。春秋戰國時期,劃龍舟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 ,後來在我國南方沿海壹帶也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扒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壹是劃龍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輪流在各鄉舉行,從五月初壹至五月二十,幾乎天天有“景”(龍船景);另壹種形式是鬥龍船,比賽奪標,又叫“鬥標”。龍舟不僅僅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還蘊含著團結、拼搏、進取的體育精神和理念。目前,劃龍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區的吳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兩種說法。

歷史淵源
劃龍舟,是端午節傳統的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說,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劃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壹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明代萬歷《溫州府誌》記載:“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永嘉水鄉用以祈賽。”南宋葉適詩:“壹村壹船遍壹邦,處處旗腳爭飛揚,祈年賽願從其俗,禁斷無益反為酷”。可見溫州壹帶的競渡,淵源於古代越族龍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用於祈求平安和豐收 。目前,劃龍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區的吳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兩種說法。

江浙地區
據《河姆渡遺址第壹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的記載。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閑時又相約劃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據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事實上,我國南方吳越壹帶直到東漢時才開發,端午的習俗最初只在長江下遊吳越民族中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遊和北方地區 。《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至今專家公認的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發現於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甲村。
端午節早期源頭是對龍圖騰的崇拜,這主要源自原始部族的信仰。因此,原始先民在端午節,以劃龍舟敬神而自娛,舞龍燈祭拜而自樂。因而古代又稱端午節為“龍日”。端午節標誌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葉、竹殼、茭白葉等,稻米與竹主要產區在南方地區。聞壹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借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他們不僅有“斷發紋身”的風俗,而且每年在農歷五月五日這壹天,舉行盛大的圖騰祭。拋竹筒食物,劃龍舟祭龍,其中便有類似今日競渡的遊戲,這便是端午習俗的由來。

湖南沅陵
劃龍舟源於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說,在反映中華龍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龍船歷史淵源的《沅陵千年龍船》壹書裏,收編了104篇作家、學者對沅陵龍船的精辟論述。這些文章科學、系統地論證了沅陵傳統龍舟的起源,記錄了沅陵龍舟活動的參賽規模、船建等情況。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船發源於遠古,祭祀的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下6兒6 女,兒女互相婚配,繁衍為苗、瑤、侗、土、畬、黎6個民族。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林密,巫師不知他魂在何處,就讓各族人打造壹 條龍船,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後來的劃船招魂的祭巫活動。沅陵龍舟起源於5000年前,所以比紀念屈原的說法要早3000 多年。

各地龍舟
江蘇
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而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當為“胥門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詩人邵長衡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嘆。到清朝,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壹時,地點眾多,“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進入二十壹世紀,古城蘇州還保持著舉辦各類端午龍舟競渡的活動傳統。蘇州的端午節習俗還有喝雄黃酒、佩掛香囊、懸掛菖蒲、懸掛鐘馗像。蘇州的龍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艙,兩旁劃手十六人。篙師執長鉤立於船頭,稱作擋頭篙。船頭亭上,選面端貌正的兒童,裝扮成臺閣故事,稱龍頭太子。船尾高丈余,牽系彩繩,由擅長嬉水的小兒表演“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節目。
南京自古就有賽龍舟的傳統。南京地方誌“民俗宗教方言篇”中就有關於龍舟賽的記載:“午後,秦淮河有龍舟競渡,觀者蟻集。”民國文史專家夏仁虎的《歲華憶語》也描繪了端午節時南京龍舟賽的情景:“午餐即盡,則相率至秦淮水濱,看龍舟矣……”有專家指出,直到明清時代秦淮河上仍然是有賽龍舟繁華盛景的,只是到了近代由於歷史等各種原因,秦淮河上就很難再看到龍舟競渡的場景了。
常州自古就有賽龍舟的傳統,清代常州詩人洪亮吉在《外家記聞》裏,記載舊時常州城內五月端陽賽龍舟的盛況:“端陽雲溪競渡有龍舟六艘,城內是五色龍,東門的大小青龍、西門是金龍、南門是白龍、北門是烏龍”。“清晨,故城四方民眾劃著六龍舟,匯聚城內子城河白雲渡東端的白雲古渡,爭相競渡。夜以繼日,挑燈競渡,壹條條光燦燦的火龍舟遊於溪中。”據《武進縣誌》記載:“夜龍舟之戲四面各垂小燈,競渡如白晝。”

浙江
浙江寧波是中國“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之壹,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證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而中國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羽人競渡”發源於寧波壹帶。聞壹多先生在《端午考》中的論述,最好的證明就是寧波出土的銅鉞“羽人競渡”。如今“龍舟之鄉”鄞州雲龍的端午龍舟競渡風俗仍然十分興旺,村村有“龍舟”,企業出龍舟,端午當日,龍舟競發,鼓聲喧天,河江兩岸百姓蜂擁,呼聲如潮。
溫州各鄉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陽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壹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風壹般都是五月初壹才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擡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說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 (這些習俗都沒了) 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
每鄉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壹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誌。以溫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風俗為例,有的旗用藍色,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做“青龍”,相傳四方只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這南塘河面,以莘塍為河主,所以莘塍東堂廟的龍船特別大,有十六檔,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龍娘。其他龍船上水,必須先到東堂廟朝見,廟司事要賞給彩紅,大青出來,各龍不敢和它競賽,其余小的都叫青龍,其他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兒”。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做“紅霓嶺”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龍,性情急躁,所以改了個名,是避諱的意思。龍船中惟獨沒有黑龍,俗說烏龍是兇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鬥生,故全溫州沒有黑龍船。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锦標,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壹區,鬥龍互不幹涉,因此有大龍地、小龍地之名目。

福建
福建端午節劃龍舟的傳統和五代閩王之子王延鈞有關。當時王延鈞好偕伴宴遊水晶宮,載舟遊湖,奏曲為樂,開風氣之先。到後來,每逢端午節,各村社都會提前籌錢備舟,擊鼓鳴鉦,熱熱鬧鬧開始水上競渡 。福建省龍海市海澄鎮豆巷村“閩南龍舟”建造的簡要過程。杉木和樟木是造龍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龍舟,最困難的是尋找木材。要尋找25米長以上的整木,將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這樣造出的龍舟才會堅固結實。這樣的木材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樹頭的直徑必須在20厘米才能符合條件。
在閩南地區,龍舟通常是某個自然村的公共財產。水上人家有句俗語“壹日造船,千日過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須堅固美觀,才能經受風浪,故造船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岸上人家建房,“禮路”絲毫馬虎不得。釘船板猶如建房的“奠基”,還要舉行“奠基典禮”,擺上供品祭拜。特別是在“點睛”這壹重要環節,還必須舉行隆重的儀式。
閩南龍舟的龍頭是寫意的、象征性的。龍舟的“龍須”是將金箔紙折成約1平方厘米的小方塊,綁在壹根對折的紅布條上,象征“龍須”;將壹塊紅布折成三角形,釘在船頭,象征“龍舌”;將6條龍須等距離分布釘在“龍舌”上,這就成了“龍頭”。
制船者在兩側船舷的船眼睛各貼上三根紅布條加小方塊金箔的組合,再釘上三根“目周釘”。從左至右,分別代表千裏眼、順風耳、媽祖婆。媽祖婆殿後佑護,千裏眼、順風耳在前觀測,順序不能改變。不僅是龍舟,再大的帆船也是這樣釘的,有些帆船還會在船艉供奉媽祖婆神位。
這些程序完成後,該的村的老人在龍頭前擺上“三牲”,持香對著龍頭祭拜。然後,壹村民手持香爐,繞著龍舟轉了壹圈。這意味著,將龍舟上的不潔之物驅走,龍舟變得聖潔而有靈氣。隨後,燃放鞭炮、燒金紙,儀式就結束了。經過幾名壯漢六七天的勞作,新龍舟完工了。之後,請村裏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長衫戴氈帽,帶領全村70多名壯勞力,到船廠“請船”。大家人手壹槳,浩浩蕩蕩地將龍舟劃回村裏。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龍舟的豐姿就會出現在附近的江上。

廣東
廣州扒龍舟有上千年的歷史,廣州早期賽龍舟只是壹種宮庭活動,南漢後主劉龔(958--971年在位)當年在廣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農歷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到了明、清兩代,是廣州龍舟競渡的鼎盛期。有廣州居民更直言:“春節是屬於家庭的節日,是‘小家’的節日,端午龍船節則是屬於村落的節日,是‘大家’的節日。廣州的龍船餅、龍船帖、龍船飯、招景、趁景等壹切細節,體現的都是‘兄弟禮數’的事情”。在這種樸素的宗族荣譽意識的支持下,龍舟競渡其實是農耕社會鄰近村落借龍舟節而進行友好交往的重大娛樂活動。端午前後龍舟競渡是珠江三角洲水鄉壹個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有壹整套儀式。從起龍、采青、趁景、賽龍、鬥標、吃龍船飯、吃龍船餅,飲午時茶、藏龍、散標等壹系列活動貫穿始終,成為以廣州為中心向外輻射珠江三角洲壹帶端午節扒龍舟的主要內容,形成嶺南文化最具特色的民間壹大風俗。端午產生的龍舟競渡風俗從祭神驅邪發展到娛神又娛人,還包括掃癉癧、驅蚊蟲等內容,連續數日的端午劃龍舟(扒龍船)節慶成為廣州以至周邊珠江三角洲水鄉民眾最盛大的節日。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上塘的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壹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順德縣誌》載:“大良之龍風船妙極華麗。”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壹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消災。這些龍船平時沈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每年的五月初壹前後,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水手開始訓練,直訓練到五月初五參加比賽。在閩粵地區,賽龍舟也被稱作扒龍船。有競技比賽,也有水上巡遊。扒龍船包括“請龍”、“聚龍”、“騰龍”、“遊龍”、“接龍”、“賞龍”六大板塊。

龍船介紹
龍舟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龍舟,與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壹,橈手人數不壹。如廣州黃埔、郊區壹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壹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壹。壹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紮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 

用作競渡的龍舟,其形制因時代而變化,因地域而不同。據載,舊時西湖上的龍舟,約四五丈長,頭尾高翹,彩畫成龍形;中艙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式旗幟。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當代用來競渡的龍船,形制比舊時簡化了許多。船以色彩分赤龍、青龍、黃龍、白龍、黑龍等。船身、船上的羅傘旌旗等裝飾,以及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求壹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龍舟短則七丈多,長則十壹丈余,劃動時有如遊龍戲水。福建的龍舟,船首雕刻龍頭,口能開合,舌能轉動。貴州的龍舟由三只獨木船聯合而成,中間較長的壹只稱“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揮,兩邊的兩只船身稍短,稱“子船”。

人數和職責分配
龍船人數,額定三十六人,叫做壹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龍,船身十三檔,劃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壹,後梢二,唱神壹,司鼓二,掌鑼二,托香鬥二,正合三十六之數。大龍有十八檔,兩旁劃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鬥六種執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劃船者穿衣,壹船均依旗色。在蒼南等地,則定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龍舟額定42人,劃者十三六,前後梢各壹,掌旗壹,擊鼓壹,擊鑼壹,唱神壹,此四人俱站在龍舟中間。龍舟有十九檔,坐十八擋,前方向空壹檔,龍舟在競賽時不調頭,而是人轉身反方向坐。龍舟的鼓聲很有節奏,轉身的鼓聲為密集點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語說:“鼓是令,梢是命。”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辨認,只有執神杖唱神的,托香鬥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龍舟習俗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壹帶的龍船,最為出名。鬥龍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十裏長途,往返二十裏。如果順潮而下,而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鬥到終點,不得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壹劃到底,它的尾端設置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頭龍時,這兩人力捺龍頭,與三十六把槳壹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長水逆,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真可謂英勇。
沿江兩岸看賽龍,船者人山人海,歡聲雷動,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锦綺彩竿,作為標誌。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
永嘉上塘、甌北、巖頭、橋下等鄉鎮都有龍船。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這些習俗都沒了)。每地的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壹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誌。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锦標,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壹區,鬥龍互不幹涉,因此有大龍地、小龍地之名目。
在樂清參加劃水龍的住戶,叫“水龍戶”,壹個水龍戶的集體叫“水龍眾”,水龍眾的所在地叫“水龍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這種劃分作為舉辦某些公益事業或承擔某些社會義務的獨立單位。每年劃水龍都有為首的人,俗稱“首事”或“頭家”,由水龍戶輪值或拈鬮推舉。水龍戶都按丁或按戶出錢。凡水龍戶有新婚,生頭胎男孩、興造房屋和中舉授官以及科舉廢後的大、中學校畢業等喜事,都以水龍名義致賀。被賀的要有壹條樂清龍舟紅綢或紅布系於“龍頸”,俗語稱“掛紅”,而且還有“香金”和食品禮物。舊時陋俗,有些水龍,往往盜伐樟樹或偷取“樹坦”(木行)最長杉木,以致發生訴訟糾紛。
在樂清縣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幾只龍船,稱“地團十只龍”或“南宅七只龍”。(樂清最大的龍舟賽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龍舟參賽-自發性質)如樂清白石鎮的小隱湖,每年該日,全區有壹百多只龍船匯合競賽,並備有锦旗懸賞奪標,男婦老幼,觀者如堵。有的地區,如瑞安馬嶼壹帶,不自制龍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運輸船,用纜絞起來,當作龍船,按日給船戶銀米,三天後放行,如果頭號勝,不但優待船家,酒肉豐盛,並且還有特別賞錢。但溫州那些地處山區和半山區,多旱地,少水田,無河港的地方,端午無劃龍舟之俗。
每年的扒龍舟有壹定的儀式。扒龍舟分為請龍、祭龍神、遊龍和收龍等幾個環節。舉行扒龍舟的鄉村,在五月初壹日前就擇好吉日,將龍船進行精細清潔,上油加固增色,四月的最後壹天準備好包括糯米粽等各種用品。“起船”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五月初壹這天,參與扒龍船的壹班身健體壯的男士擡上龍頭先到祠堂、神廟拜祭,點香燭,燒紙錢,供上雞、米、肉、供果、粽子等物品,再到各農戶敬祖神,從中獲得“利是”——錢或米以補貼扒龍舟的開銷。之後,人們敲鑼打鼓、放著鞭炮,齊心合力把龍船擡放到河湧裏。扒龍船首先要祭江河拜龍神,即在江河起扒的時候,將飯、菜等祭品掉向江中進行拜祭,祈求神龍保佑,平安順暢。隨著龍船放下水,之後龍船就圍繞村邊的河湧,穿過竇閘出滄江河,扒到附近圩鎮的河面進行遊龍。龍舟活動結束後,同樣要舉行隆重的藏船儀式,燒香點燭拜祭後,由扒龍船的人卸下龍頭、龍尾,並將他們及船身分別放置好(坤甸格木的龍船沈下河湧淤泥下,杉木船放上龍船亭)。龍船下水及上水的儀式均由龍船會負責人主持,壹般燒香拜祭,放鞭炮,以圖大吉大利,年年行好運。龍船會及扒龍船的人集中會餐,有的小村則全村男人(不分老少)集中用餐,叫做食“龍船飯”。

賽龍舟
發展與由來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壹般為20到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壹長者任鼓頭,壹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傣族是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壹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龍舟賽歷史悠久,傳到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1983年,我國首次派隊參加龍舟大賽,壹舉奪得全部兩項冠軍。1984年國際龍舟大賽在香港舉行, 有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新西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澳洲、澳門、香港等16個隊參賽。中國隊又奪得冠軍。1984年,原國家體委決定將龍舟賽列為體育比賽項目,舉辦了“屈原杯”龍舟賽。龍舟賽在我國南方地區開展的比較普遍,已形成壹年壹度的“龍舟節”。

主要規則
▲航道
△根據河道條件,設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競(可按當地條件變更距離)。
△比賽應設在靜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線與終點線必須平行並與航道線垂直。
△根據參賽隊數及場地條件,設2或4,6,8條航道,每條航道寬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淺處水深不得少於2.50m,航道內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樁,航道外5m內應無障礙物。
▲器材
△按各地傳統龍舟式樣規格制造,制作材料不限。
△舵槳及劃槳規格按各地傳統要求制作。
▲附屬裝置
△傳統龍舟可按各習慣制作龍頭和龍尾,並備有鑼、鑼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帶水標二個,預備劃槳若幹個。
▲隊員
△隊員必須身體健康,會遊泳,熟悉水性。
△龍舟參賽隊員為25人。
△每隊設隊長壹名(運動員兼),比賽時必須佩載標誌。
△每隊登舟比賽隊員為23人,包括: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
△每隊替補隊員2人。替換時需經裁判員驗明資格,並於檢錄登舟前替換完畢,登舟後不得替換。

“龍船節”
造龍船也不只是為了競渡。如泉港沙格村,貴州黔東南和湘西壹帶苗族同胞的“龍船節”,所做的龍船就不是為了競賽,而主要是為了乘坐龍船遊村串寨,會親訪友。龍船下水前,先由歌師唱吉祥祝福歌,祝願龍船壹路順風。每條船上都有壹位“鼓頭”,由全寨推選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坐於龍頸擊鼓發令,主持船上活動。龍船過寨,鳴放鐵炮傳告親友,岸上報以“接龍”鞭炮。龍船節從農歷五月十六日開始,具體節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龍船即可下水,歷時三天左右。
在廣東水鄉,龍船出遊時,家家送米酒給劃船的人,並由老人為龍點眼,然後才下水遊去。遊完後,龍頭供奉在龍王廟,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來再用。傍晚,村民們還要燒壹大鍋“龍船飯”,不管什麽人都可以食用,以廣結“龍緣”,遍得“龍福”。
原文地址:https://big5.ps-boat.com/news-259-1.html    轉載請註明出處【培生船艇

上壹篇:國際龍舟聯合會下壹篇:賽龍舟
© 2018-2022 杭州千島湖培生船艇有限公司,上海培生船艇有限公司,浙江培生體育文化有限公司 版權所屬  滬ICP備18037840號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