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馬拉松赛或將重啟?沒那麽簡單,三大因素不能忽視!

最早恢復的可能多是一些地區性、小型短程的跑步活動;大型城市馬拉松赛事下半年能回歸就萬幸了。

撰文/默默、柳條
編輯/柳條
出品/馬孔多跑步研究室

武漢解封了,北京風險降級了,餐館營業了,電影院也要開門了。隨著疫情攻堅戰取得階段性勝利,我們的生活在漸上正軌。
進入5月,跑道上的人越來越多了,不管是嚴肅跑者,還是跑步小白,都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生活不易,擁有真正的健康,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

一切都在復蘇,在等待著回歸往常。比赛何時啟動?馬拉松是否又能早日回歸?這恐怕是萬千跑友最關心的話題。

近日,央視新聞接連推出兩期節目,白巖松連線中國足協和中國籃協的兩大掌門陳戌源和姚明,都分別聊到了各自項目的“重啟”——這個當下最敏感、最有關註度的話題。

姚明說,為了聯赛重啟,他們已準備了三套方案。等待時機合適,籃協就會讓憋了太久的球員回到赛場,讓許久沒有看到比赛的球迷有球看,有福享。

馬拉松赛或將重啟?沒那麽簡單,三大因素不能忽視!

那馬拉松呢?這一中國體育圈過去四五年最熱門的社會化运動項目,是否也會亮出各種“回歸”的信號,告訴更多的人“曙光就在前方”?

5月8日,甘肅體育局下發文件——《甘肅省體育局關於全面開放體育場館促進體育消費的通知》,要求各地有序做好室內外體育場館的全面開放,以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日常健身需要。

此外還強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逐步恢復體育赛事活動,鼓勵單位和個體依法組織舉辦體育赛事活動,加大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

馬拉松赛或將重啟?沒那麽簡單,三大因素不能忽視!

馬拉松赛或將重啟?沒那麽簡單,三大因素不能忽視!

多麽振奮人心的信號!雖然還沒有明確大型赛事或者公眾健身活動何時重啟,但文件至少已釋放出了非常積極的內容——豐富赛事活動,擴大健身人群規模。

早在4月18日,2020年甘肅玉門鐵人半程馬拉松正式啟動報名,比赛日期為8月2日,參赛規模為10000人。

而2020野性祁連越野跑將在7月18-19日在甘肅武威市舉行,目前赛事也正在報名中。

除此之外,很多省市已經有多場小規模越野赛事,宣布近期舉辦:

硬石體育組委會宣布,5月16日將在北京定都峰開啟一場越野訓練赛,赛事規模為40人; 
5月30日-31日2020夜野齊雲·悅野訓練營齊雲山站,將在安徽黃山舉辦規模為100人的21公裏夜跑活動;
6月20日2020吳中四季越野夏季赛·林,將在蘇州舉辦規模為500人的15公裏夜跑;赛事已於5月8日啟動報名。

馬拉松赛或將重啟?沒那麽簡單,三大因素不能忽視!

這些赛事的率先啟動,是否意味著體育市場即將迎來一波新的辦赛高潮?是否意味著跑友們距離盼望中的“報復性參赛”又近了一步?這些積極信號的釋放,是否意味著馬拉松赛距離重啟已可以扳著指頭倒數了?

冷靜思考下,也未必。有以下幾大因素,牽絆著馬拉松赛事能否早日回歸:

1、氣溫因素
進入5月,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升高,多地氣溫已高達30多度。這對馬拉松辦赛而言,不是利好的消息。

通常情況下,中國馬拉松赛事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的一大原因就是:氣溫相對適宜。也就是說,目前隨著各地氣溫的攀升,大型馬拉松赛事還需謹慎,高溫給參赛選手帶來的脫水、中暑,甚至猝死風險,不能忽視。

最早恢復的可能多是一些地區性、小型短程的跑步活動,比如10公裏,5公裏,迷妳跑等等。

馬拉松赛或將重啟?沒那麽簡單,三大因素不能忽視!

2、組織因素
一般大型赛事留給組織者策劃、籌備到開啟報名,至少需要2-3個月。這就意味著,即使當下公共安全預警已陸續解除,但也至少要給赛事組織者留出足夠的時間來籌劃和推廣赛事。

一項赛事的舉辦,不是一拍腦袋就能促成的,它需要諸多鏈條上的多個職能部門、相關工作人員齊心協力的籌備和共同配合,可謂舉全市之力:規劃赛事、找尋承辦方、成本支出、招募贊助商,召集誌願者等等。

馬拉松赛或將重啟?沒那麽簡單,三大因素不能忽視!

在贊助商方面,汽車、金融、體育服裝這三類,應該是以往對馬拉松赛事贊助力度最大的行業,然而在上半年受經濟大環境的沖擊都很大,還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元氣。因此贊助商們願不願意拿出經費來做品牌推廣,也將是赛事运營方必須要面臨的問題。

誌願者的選拔和培訓:如今馬拉松赛事的大部分誌願者來自於高校,雖然有些地區的高校學生已經陸續返校,但大多是畢業年級的學生和研究生,回到學校也並不代表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誌願者來源也很成問題。

馬拉松赛或將重啟?沒那麽簡單,三大因素不能忽視!

邀請國外精英選手來提升赛事水平,在未來幾個月就別想了,看看國外疫情形勢就知道是根本不可能的。

來源:馬拉松助手 微信公眾號
原文地址:https://big5.ps-boat.com/news-782-1.html    轉載請註明出處【培生船艇
12下壹頁

© 2018-2022 杭州千島湖培生船艇有限公司,上海培生船艇有限公司,浙江培生體育文化有限公司 版權所屬  滬ICP備18037840號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