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業界資訊 行業百科

龍舟 資料百科

簡體版 2019-10-9 14:23| 查看數: 38866
龍舟 (端午節競渡用的龍形船)
龍舟,是端午節競渡用的龍形船。扒龍舟流行於中國及世界上壹些國家與地區。龍舟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扒龍舟分為起龍、遊龍、競賽、收龍等幾個環節。扒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是壹種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

春秋戰國時期,龍舟競渡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後來在我國南方沿海壹帶也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扒龍舟不僅是壹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我國傳統的悠久歷史文化繼承性和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目前,龍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區的吳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兩種說法。

歷史淵源
據浙江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競渡用的獨木舟和木槳。據考,在今上海縣馬橋公社俞塘村的壹片古海灘上,發現了原住吳越先民的文化遺存。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在吳地,即現在的蘇州壹帶,就認為劃龍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因為吳王夫差誤殺了忠良,且是在五月五日這天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入袋中沈江的,所以吳地百姓在這壹天劃龍舟,就是為了紀念忠臣伍子胥的。而在浙江的壹些地方,又說劃龍舟是為了紀念古代著名的孝女曹娥的。傳說曹娥的父親在江邊落水後,曹娥邊哭邊找,沿江求索十七日之後,在五月五日這天投江殉父。當地人為了紀念她,才有了劃龍舟的習俗。在浙江,甚至還有壹種說法,說劃龍舟是為了紀念鑒湖女俠秋瑾的。

龍舟,是端午節傳統的習俗。相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說,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劃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壹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明代萬歷《溫州府誌》記載:“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永嘉水鄉用以祈賽。”南宋葉適詩:“壹村壹船遍壹邦,處處旗腳爭飛揚,祈年賽願從其俗,禁斷無益反為酷”。可見溫州壹帶的競渡,淵源於古代越族龍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用於祈求平安和豐收  。目前,龍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區的吳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兩種說法。

江浙地區
據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考證,端午節最初起源於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的圖騰祭。先人為了求得龍的保佑,每年端午這壹天都會舉行隆重的龍圖騰祭祀活動,同時,還要在鑼鼓聲中劃著刻上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競渡。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證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而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

《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的記載。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閑時又相約劃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據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事實上,我國南方吳越壹帶直到東漢時才開發,端午的習俗最初只在長江下遊吳越民族中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遊和北方地區。《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至今專家公認的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發現於浙江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甲村。

扒龍舟最早當是古越人祭龍祖的壹種祭祀活動。端午節早期源頭是對龍圖騰的崇拜,這主要源自原始部族的信仰。因此,原始先民在端午節,以劃龍舟敬神而自娛,舞龍燈祭拜而自樂。因而古代又稱端午節為“龍日”。端午節標誌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葉、竹殼、茭白葉等,稻米與竹主要產區在南方地區。聞壹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借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他們不僅有“斷發紋身”的風俗,而且每年在農歷五月五日這壹天,舉行盛大的圖騰祭。拋竹筒食物,劃龍舟祭龍,其中便有類似今日競渡的遊戲,這便是端午習俗的由來。

湖南沅陵
龍舟源於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說,在反映中華龍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龍船歷史淵源的《沅陵千年龍船》壹書裏,收編了104篇作家、學者對沅陵龍船的精辟論述。這些文章科學、系統地論證了沅陵傳統龍舟的起源,記錄了沅陵龍舟活動的參賽規模、船建等情況。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船發源於遠古,祭祀的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下6兒6 女,兒女互相婚配,繁衍為苗、瑤、侗、土、畬、黎6個民族。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林密,巫師不知他魂在何處,就讓各族人打造壹 條龍船,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後來的劃船招魂的祭巫活動。沅陵龍舟起源於5000年前,所以比紀念屈原的說法要早3000 多年。

文字記載
《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禦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只,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壹部分。

江蘇龍舟
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清嘉錄》中記江蘇壹帶賽龍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當為“胥門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詩人邵長衡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嘆。到清朝,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壹時,地點眾多,“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進入二十壹世紀,古城蘇州還保持著舉辦各類端午龍舟競渡的活動傳統。蘇州的端午節習俗還有喝雄黃酒、佩掛香囊、懸掛菖蒲、懸掛鐘馗像。

南京自古就有賽龍舟的傳統。南京地方誌“民俗宗教方言篇”中就有關於龍舟賽的記載:“午後,秦淮河有龍舟競渡,觀者蟻集。”民國文史專家夏仁虎的《歲華憶語》也描繪了端午節時南京龍舟賽的情景:“午餐即盡,則相率至秦淮水濱,看龍舟矣……”有專家指出,直到明清時代秦淮河上仍然是有賽龍舟繁華盛景的,只是到了近代由於歷史等各種原因,秦淮河上就很難再看到龍舟競渡的場景了。

常州自古就有賽龍舟的傳統,清代常州詩人洪亮吉在《外家記聞》裏,記載舊時常州城內五月端陽賽龍舟的盛況:“端陽雲溪競渡有龍舟六艘,城內是五色龍,東門的大小青龍、西門是金龍、南門是白龍、北門是烏龍”。“清晨,故城四方民眾劃著六龍舟,匯聚城內子城河白雲渡東端的白雲古渡,爭相競渡。夜以繼日,挑燈競渡,壹條條光燦燦的火龍舟遊於溪中。”據《武進縣誌》記載:“夜龍舟之戲四面各垂小燈,競渡如白晝。”

無錫地區的賽龍舟是很有講究的,有很強的地域特色。自明清至抗戰前夕,無錫的龍舟競渡曾經盛行,北塘黃埠墩和蕩口的鵝湖均為競渡勝地。黃埠墩競渡於清代初期最盛。每當農歷四月下旬即作準備,參賽的龍舟分別在各水路操演,至端午節才會集北塘。龍舟頂部均張起青白色的布幕,插上壹面面彩旗,五色繽紛,乘風燁燁。 北塘黃埠墩壹帶,因為這裏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較其他河道開闊,距離北門也不遠,這裏的賽龍舟被稱之為“蓉湖競渡”。正式的競渡需要幾年才舉行壹次,正式比賽所用的龍船共有13只半。這13只半的龍船代表了無錫城鄉14所神廟。他們分別是梨花莊的延聖殿,東門外延壽司殿,南門外南水仙廟,西水關外西水仙廟,南門外的張元庵,北門外府城隍廟,南門小南海,西門四大天王廟,江尖上關帝廟,船廠裏三大老爺廟,以及其他泗堡橋,大小河上,北水關,惠山浜的四所神廟。由於惠山浜的龍船有時參加有時缺席,所以稱參賽龍船為“13只半”。

龍船在每年比賽之後都將船底鑿穿,沈放在相應的河道中,只將龍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賽時再撈起修理。沈放龍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專用河道,統稱為“龍船浜”,在無錫這樣的龍船浜有14條,例如:大窯路龍船浜,沈放南水仙廟龍船;日暉橋龍船浜,沈放張元庵龍船;船廠裏龍船浜,沈放三大老爺龍船;迎龍橋龍船浜,沈放西水仙廟龍船,等等。每只龍船的顏色都不相同,如:張元庵的石灰龍;南水仙廟的烏金龍;西水仙廟的太保龍;三大老爺廟的綠龍,等等。每只龍船都有三四層高,頂用青布作幔,豎立彩旗,五彩繽紛,中央設有神龕,供奉各廟神像。因為競渡最先是紀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懸掛有繡著“楚國遺風”的锦旗。

正式比賽那天全城沸騰,人們爭相前往北塘觀看。《錫山景物略》載:“往看者無大小,無貴賤,無男女,無城鄉,水路並發。路則演塘擺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層,有面無身;水則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擊撞,水為不流,龍舟亦擠入各船幫至不得伸縮。”蓉湖競渡直到民國仍十分熱鬧,且規模甚至超過前代。這是由於清末民國時期無錫地方商人勢力崛起,而各神廟此時基本都成了各行業的公所,如延壽司殿為酒業公所,延聖殿為木業公所等等,蓉湖競渡也就成了他們展示財力的大好機會。而蕩口鵝湖於光緒初年,每逢端午節有龍舟大會。届時,數十裏外遊客爭趨觀看。湖中舟滿,夜則燈火通明,管弦聲沸,甚為熱鬧。鵝湖水面開闊,民國時期端午競渡,有5艘大龍船,分成五色,名為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烏龍。比賽時,鼓聲咚咚,槳聲嘩嘩,五舟競發,湖畔人山人海,爭睹為快。無錫解放後,無錫端午習俗這些活動統統停止,只在1958年,“綠龍”還進行過壹次競渡,在之後的近半個世紀中,蓉湖競渡連同其他端陽習俗壹起,漸行漸遠,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浙江龍舟
浙江寧波是中國“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之壹,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證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而中國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羽人競渡”發源於寧波壹帶。至今專家公認的中國最早的“龍舟競渡”的圖形,發現於鄞州區雲龍鎮甲村,1976年出土了國家壹級文物戰國時期的斧形銅鉞,器物上雕刻著“羽人競渡”的畫面,圖案生動清晰。這器物是古代部族權力的象征,曾被作為中國申辦奧運會的競技體育歷史悠久的理由之壹,並在北京亞運會、奧運會期間專調北京展示。聞壹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借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他們不僅有“斷發紋身”的風俗,而且每年在農歷五月五日這壹天,舉行盛大的圖騰祭。拋竹筒食物,劃龍舟祭龍,其中便有類似今日競渡的遊戲,這便是端午習俗的由來。聞先生的這段論述,最好的證明就是寧波出土的銅鉞“羽人競渡”。如今“龍舟之鄉”鄞州雲龍的端午龍舟競渡風俗仍然十分興旺,村村有“龍舟”,企業出龍舟,端午當日,龍舟競發,鼓聲喧天,河江兩岸百姓蜂擁,呼聲如潮。

溫州龍舟競渡的習俗,各鄉壹般在四月初壹開殿門祭神後開劃,稱之“競渡”,也有俗叫“上水”。據民間的俗規,各龍舟均由所在地相關廟宇設香官神專管。有些地方若要做新龍舟,要在四月初壹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後開始造船。到了端午當天,“聚舟數百,名曰‘鬥龍舟’”(龍船劃畢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即將龍舟翻轉,次日再翻正,擡到廟中存放並祭香官神。樂清地區的鄭氏龍舟舵的長度達3.5米,這長舵龍舟成了鄭氏的標誌,世代相傳。在蒼南仙居,有壹種叫“龍船母”的龍船,用於專門整飭劃龍船的秩序。相傳元末明初,江南垟壹帶瘟疫流行,有陳十四娘娘化民女為民治病。四月初壹,該民女失足仙居當地壹河口,村民擊鼓打撈,結果獲得壹只香爐,村民便將之立為神母,於是有了“龍船母”。於是有了四月初壹由仙居開祠鼓起劃龍舟之例。昔日梧田、花柳塘、蟬街等地最為著名的壹種供觀賞之用的龍舟,叫“水上臺閣”,亦稱“彩舫”,堪稱獨有。《溫州民俗大全》中記述:臺閣約長18米,寬4米,可容百余人。前後裝飾龍頭龍尾,均用木頭精雕細刻而成,須腳、眼睛、鱗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貼金裝飾。龍舟上臺閣上均用木材或竹竿搭設亭臺三座,中亭高聳,形似亭臺樓閣,故而得名。 

湖南漵浦
自東漢初馬援平武陵蠻後,漵浦形成以初五為小端午,十五為大端午的習俗,龍舟初五下水,十五上岸,平日操練,十四、十五競賽,整整十壹天。每年農歷四月下旬,漵浦人就開始為漵浦雙端午節做準備。古老的習俗中,“偷料”是五溪地區龍舟賽壹個古老的習俗。其源由打造龍舟時,買的木料笨,偷的木料靈,龍船要靈不要笨。因此,每逢小端午之前,人們便半夜去偷料。倫理料時,如果木料的主人發現,便會追,便會罵,但那是偷料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因為偷料人跑在前,木料的主人在後追,那就意味著龍船在比賽時也會被別人追著跑,自然會贏。所以,流傳著這樣壹句俗話:“龍船料要偷,十賽贏九頭”。

漵浦稱劃龍船為“扒龍船”。漵浦的扒龍船從五月初五壹直要劃到五月十五才告結束。 漵浦龍舟自農歷五月初五下水後,壹般是在河中單獨訓練,也有時和單個的龍舟進行壹對壹的比賽,正式比賽是五月十五這壹天舉行。因此,通過“清橈”來重新調整力量。凡是上了龍船的人,每時每刻都不敢怠慢。如果壹旦被“清橈”出來,不僅自己臉見不得人,同時還要受到親朋好友的嘲笑,做父母的也會感到臉上無關,姑娘們更會瞧不起他。

(畫面:所有的龍舟排成壹排,從洑水灣慢慢地劃過來,嗩吶吹著悠閑地調子,整齊的槳壹上壹下地劃,不時吆喝壹聲“爬——得——爬”。)
(畫外音:這就是漵浦的龍舟,全長63.8米,有艙32間,劃手48人,舵手2人,舀水的3人,坐頭的2人,舞頭旗的2人,舞腰旗的2人,打鼓的2人,打鑼的2人,吹嗩吶的1人,放鐵炮的1人,放鞭炮的1人,共66人。沒有龍頭,坐頭的就是龍頭。燕尾,高3.8米。舵是活的,長5.8米,兩塊。)

(畫面:龍舟劃至漵水入沅處,吆喝聲、鐵炮聲、鞭炮聲、嗩吶聲壹齊響起來,劃手全部起立,全力劃起來,所有龍舟象壹塊五彩的飛毯壹樣整齊前進。龍舟慢下來,在犁頭咀緩緩靠岸。坐頭的依次上岸,入屈原廟祭祀屈原。)
(畫外音:漵浦龍舟本是五月初五端午節劃的。後來五月十五聽到屈大夫在汨羅江以身殉國後,大家又把龍舟擡下河,重新劃起來,為了魚兒不吃屈原大夫,大家又包好粽子投入江水之中。後來月十三,劃到五月十五。)
(畫面:祭祀屈原。香煙裊裊,旌幡飄飄。道士仙風道骨,手持屈原靈幡,上香,燃紙。)

(誦祭文。字幕:維壬辰端陽吉日,臨沅江之濱,漵水之陰,謹以龍舟競渡,鑼鼓爭鳴,發萬眾之哀情,吊屈子之英靈。當七國之紛擾,恰強楚之昏淫。忠諫不納,卻信南(後)靳尚)。持戟百萬,毀於紀郢。鬻熊大業,從此雕零。上下求索,思黔中之殷;憂憤憂思,得漵水之靈。涉江之恨恨,橘頌之離離,天問之冥冥,離騷之辛辛。徘徊於漵浦,惆悵於蒼穹。開萬代之詩祖,啟千古之賦吟。懷瑾握玉,字字珠璣。寰宇偉士,人間精英。屈而不平,含憤扼膺。今逢盛世,歌舞升平。蘭櫂競發,桂棹爭新。恭誠憑吊,中華復興。永傳後世,俎豆芳馥。尚饗。)

(禮畢,道士執靈幡,至碼頭正中,插靈幡於河岸,焚香燃紙,口中念念有詞。振衣,捋袖,接過雄雞,高舉,拍得雄雞振翅昂首,接過刀來,剁下雞頭,分別在龍舟船頭淋上雞血。同時,鐵炮、鞭炮、鑼鼓、嗩吶齊鳴。龍舟緩緩離岸,進入比賽區。)

(畫外音:漵浦龍舟競賽,以村以家族為單位,兩兩競技,各人各自的船上拚全力劃槳,不得讓步,向來有“扒過龍舟認親家”的說法。既比速度,還比力度。比速度,兩船相競,快船要繞過慢船船頭,才算勝利;比力度,就是當值坐頭的,能在快速行進中,將對方坐頭的扭下水,哪個先下水,哪個就輸了。)

(畫面:比賽開始。)(畫外音:現在比賽,我們是統壹起點,統壹終點。誰先到終點的就算勝利了。)

湖南道州
道州(湖南)龍船分為三類:1、金龍、黃龍、赤龍、白龍、青龍、烏龍。2、金虎、黃虎、紅虎、白虎、黑虎。3、鳳頭稱金鳳頭龍船。其中金龍最多,金鳳最少。

道州龍舟的船頭既具藝術特點,又具符號意味。外地龍舟只有清壹色的“龍頭”,而道州龍舟頭除了龍頭形,另有虎形、鳳形和少量的貓形和鷹形。龍、虎|鳳又分開口、咪口(閉口)兩種形制,並且,龍又從顏色上細分為金龍、黃龍、赤龍、白龍、青龍、烏龍,虎也分為金虎、黃虎、紅虎、白虎、黑虎,鳳則有紅鳳(又稱金鳳)。不同形制、不同顏色的龍、虎、鳳頭的制作,雕刻精細生動,造型優美,極具工藝美術價值。

道州龍舟壹直都有龍船下仔仔的傳說,據說大龍船會下小龍船仔仔,小孩跟在後面去撿龍船仔仔,其實龍船仔仔都是大人買給孩子的端午節禮物,逗孩子開心,在過去,是壹個光洋壹只。解放前,有2位老師傅專門制作的。後來老人過世,這門手藝就快失傳了。

2002年,道縣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龍舟之鄉”稱號。

2006年,“道州龍船賽”被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道縣龍舟賽共有105艘龍舟和超過3000名的參賽運動員參加,分別來自道江鎮、壽雁鎮以及城郊五鄉,其中傳統龍舟102艘、標準龍舟3艘。

如今,道縣龍舟賽依然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每艘龍舟都有固定的名稱,船頭雕刻也有龍、虎、鳳、鷹、貓等不同標誌。道州龍舟賽這項民間活動已被道縣納為打造道縣龍舟文化產業的重要活動之壹。

制作工藝
以下介紹的是福建省龍海市海澄鎮豆巷村“閩南龍舟”建造的簡要過程。

杉木和樟木是造龍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龍舟,最困難的是尋找木材。要尋找25米長以上的整木,將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這樣造出的龍舟才會堅固結實。這樣的木材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樹頭的直徑必須在20厘米才能符合條件。

在閩南地區,龍舟通常是某個自然村的公共財產。水上人家有句俗語“壹日造船,千日過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須堅固美觀,才能經受風浪,故造船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岸上人家建房,“禮路”絲毫馬虎不得。釘船板猶如建房的“奠基”,還要舉行“奠基典禮”,擺上供品祭拜。特別是在“點睛”這壹重要環節,還必須舉行隆重的儀式。

閩南龍舟的龍頭是寫意的、象征性的。龍舟的“龍須”是將金箔紙折成約1平方厘米的小方塊,綁在壹根對折的紅布條上,象征“龍須”;將壹塊紅布折成三角形,釘在船頭,象征“龍舌”;將6條龍須等距離分布釘在“龍舌”上,這就成了“龍頭”。

制船者在兩側船舷的船眼睛各貼上三根紅布條加小方塊金箔的組合,再釘上三根“目周釘”。從左至右,分別代表千裏眼、順風耳、媽祖婆。媽祖婆殿後佑護,千裏眼、順風耳在前觀測,順序不能改變。不僅是龍舟,再大的帆船也是這樣釘的,有些帆船還會在船艉供奉媽祖婆神位。

這些程序完成後,該的村的老人在龍頭前擺上“三牲”,持香對著龍頭祭拜。然後,壹村民手持香爐,繞著龍舟轉了壹圈。這意味著,將龍舟上的不潔之物驅走,龍舟變得聖潔而有靈氣。隨後,燃放鞭炮、燒金紙,儀式就結束了。

經過幾名壯漢六七天的勞作,新龍舟完工了。之後,請村裏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長衫戴氈帽,帶領全村70多名壯勞力,到船廠“請船”。大家人手壹槳,浩浩蕩蕩地將龍舟劃回村裏。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龍舟的豐姿就會出現在附近的江上。

福建龍舟
福建端午節劃龍舟的傳統和五代閩王之子王延鈞有關。當時王延鈞好偕伴宴遊水晶宮,載舟遊湖,奏曲為樂,開風氣之先。到後來,每逢端午節,各村社都會提前籌錢備舟,擊鼓鳴鉦,熱熱鬧鬧開始水上競渡。福建背山面海,境內江河縱橫,壹千多年前民間就盛行龍舟競渡。競渡活動在端陽節前後,壹般從農歷五月初壹開始至初五達到高潮,亦有個別地方把競渡活動提前或延至中旬之後。龍舟的船、槳、舵均用杉木制作,頗為考究。船首安裝木雕龍頭,船身漆繪顏色鱗片,以色名舟,有白在、黃龍、紅龍、藍龍、綠龍等,船身長短,劃手多寡,因地而異,劃法有站、坐兩式。

據《福州地方誌》載:公元927年閩王王延鈞(鏻)曾於端午日,“浮采舫數百於西湖,每船載宮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爭先。而自乘大龍舟以觀”。《八閩通誌》載:南唐保大十四年(956),汀州刺史提倡郡縣村社端午節進行龍舟競渡,給參賽者發綢緞,優勝者賞銀碗”。宋代,從福州郡守程師孟題詩中,可見壹斑。詩雲:“三山縹緲藹蓬瀛、壹望青天十裏平,千騎臨流搴翠幄,萬人湧道出重城,今差□□橫波闊,飛躍鯨鯢鬥楫輕。且醉尊前金激灩,笙歌歸去月華明”。明代謝肇淛《西湖觀競渡》詩中得見盛況,詩雲:“壹曲湖如鏡,輕舟隱菱荷,況當放艾節,共聽采蓬歌,櫂影群龍戲,濤聲萬成過,楫飛睛散雨,鼓急水驚波,藉草紅裙密,嗚榔锦袖多,戰酣殘暑失,酒醒晚風和,勝事追河朔,英魂吊汨羅”。即使在兵荒馬亂的日子裏,端午競渡亦未停止,如清順治三年(1646),“五月競渡,百姓怕多事不敢作樂,而平國公鄭芝龍率兵營官兵於西湖鬥龍舟”。

民國初期,每逢端午節,各地民眾仍自發進行龍舟競渡。民國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國提倡龍舟競渡後,有關部門始時有組織競賽,民國35年(1946)6月4日,省立福州公共體育場在福州南臺(從亞細亞碼頭至第壹碼頭)舉行各界龍舟比賽大會,有30余支龍舟隊參加角逐。下洋隊獲第1名,幫洲隊居第2名,沿江兩岸觀眾達5萬余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全省各地龍舟競渡甚為活躍,南安縣水頭、石井壹帶在舉行龍舟競渡的同時,還結合進行“水上捉鴨”遊戲。1952年,松溪縣舉辦龍舟賽會,以慶祝土地改革勝利,有9艘龍舟參加競賽,縣長衛慎之坐舟擊鼓指揮,觀眾雲集松河兩岸歡呼勝利。同年端陽節,龍溪、平和、南靖、海澄、長泰、華安等縣有103艘龍舟在石碼鎮進行友誼競賽,這是龍溪專區(今漳州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壹次龍舟盛會。1953年起,這壹傳統活動,由各級體育部門組織。福州市在閩江舉行首届市級龍舟比賽,有352名運動員參賽,兩岸觀眾達5萬多人。這壹年,受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回廈門親自監造10艘龍舟,要求集美學校的師生和當地村民開展劃舟技術的正規訓練,並為龍舟競渡興建壹座比賽池。1956年他又在學村海邊興建壹座長100米、有8至10條劃道的龍舟競賽池。該學村自50年代中期以後,凡端午節均舉行龍舟競渡,四鄰城鄉群眾雲集海濱觀賞比賽。

“文化大革命”期間,劃龍舟被列為“四舊”而中止。70年代末,全省各地龍舟競渡逐漸恢復。進入80年代,這項傳統體育活動又有新的發展。1982年12月,龍海縣角美公社為歡迎全國農村體育工作會議在該社召開,特組織20艘龍舟為代表進選取表演賽。1984年,國家體委將龍舟競賽列入體育正式競賽項目後,福建城鄉龍舟競賽更為活躍。三明、漳州、上杭、漳平、羅源各縣(市)都造新船組織競賽。全村只有3000余人的福州郊區浦下村即新造龍舟18艘,平均每180人就有壹艘。所有新造龍舟,壹般能根據全國競賽用舟的統壹標準(長15米,寬1.1米)建造。同年9月,浦下村男子龍舟隊代表福建首次參加在廣東佛山舉行的全國第1届“屈原杯”龍舟賽,獲得亞軍和精神文明獎。

1985年端陽節,各地參賽的龍舟3000余艘,男女運動員40萬名,觀眾達400余萬人次,龍海縣石碼鎮還把龍舟競渡與城鄉商品經濟交流會結合起來。是日,他們不僅組織12個鄉(鎮)的龍舟隊參加競渡,而且利用龍舟盛會,開展城鄉物資交流,營業額達到40余萬元。同年7月2日,福州浦下男子龍舟隊和鼓山女子龍舟隊,參加在湖北宜昌舉行的全國第2届“屈原杯”龍舟賽,雙獲第3名。1986年,省龍舟調賽在福州舉行,馬尾、浦下、江邊、遠東、江中、祥謙等隊參加,祥謙隊獲第1名。同年7月25日至28日,日本舉行“長崎龍舟選手賽大會”,祥謙隊作為福建省體育代表團福州市龍舟隊應邀參賽,獲800米直道競速表演賽第1名和選手賽決賽第2名。與此同時,新加坡龍舟隊來閩訪問,在福州西湖與福州龍舟隊進行友誼賽,主隊獲勝。從此,神州體育瑰寶——龍舟,開始走向世界。

1987年3月,福建省龍舟協會成立。此後,龍舟競渡列入各級體委競賽規劃。6月1日,福州市與美國福州三山聯誼會在福州舉行首届“三山杯”龍舟賽,有閩侯、永泰、長樂、連江四縣和福州倉山、臺江、郊區、馬尾四區8支龍舟隊參加,永泰縣和福州郊區女子龍舟隊作了表演賽。

9月至13日,全國龍舟協會和省龍舟協會等單位在廈門集美舉辦“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澳大利亞、日本、澳門和廣東順德、福建、廈門等龍舟隊參加比賽。順德隊獲第1名,福建隊獲第2名,廈門隊獲第3名。是月,全國在四川樂山舉行第3届“屈原杯”龍舟賽,福州郊區浦下男隊和鼓山女隊參加,雙獲第4名。浦下男隊因不服裁判,在發獎會上,故意摔毀劃槳和紀念品,受到停止二年參加全國龍舟比賽資格的處理。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舊時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扒龍舟前壹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分別有祭龍、遊龍、賽龍、收龍等祭儀。 

廣東龍舟
廣州扒龍舟有上千年的歷史,廣州早期賽龍舟只是壹種宮庭活動,南漢後主劉龔(958--971年在位)當年在廣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農歷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到了明、清兩代,是廣州龍舟競渡的鼎盛期 。廣東龍舟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壹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鳳鳥舟相對應)。

順德龍舟
順德龍舟競渡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舟語》載:“順德龍江,歲五六月鬥龍船。鬥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灣環者為龍船場。……鬥得全勝還埠,則廣召親朋宴飲,其埠必年豐人樂、貿易以饒雲。”實則全縣各鄉堡都興行劃龍船,現今市博物館尚存康熙年間杏壇北水村“壓盡群龍”石匾。龍舟分“遊龍”和“賽龍”兩種:“遊龍”體積大,裝飾美觀,稱“龍船”,重在遊弋展示服飾旗鼓助興;“賽龍”體積小,稱“龍艇”,從三橈至十五橈不等,重在競劃速。

現代順德男、女龍舟隊分別成立於1983年和1985年,曾多次代表中國大陸出征中國香港地區以及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參加世界大賽,順德龍舟在全國和國際性重大比賽中共獲得60項冠軍、18項亞軍、5項季軍。

在1994年代表中國參加第壹届亞洲龍舟锦標賽獲得四項金牌;1995年代表中國參加第壹届世界龍舟锦標賽獲得7項金牌;另外,1999年在北京舉行的第六届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第壹次比賽就包攬了民運會龍舟六個項目中的四金二銀,實現了廣東代表團在民運會上獎牌“零的突破”,在200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舉行的=第七届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獲得五金壹銀的好成績。在2005年在德國舉行的世界龍舟進步賽上,代表中國獲得7金1銀的好成績。

南海九江鎮龍舟
九江龍舟平時沈於水底,以泥埋藏防木質腐朽。每年舉行龍舟活動前夕都會“起龍”,把龍舟從水下的泥土中挖出,然後清潔龍頭、龍尾,上漆翻新,準備工具、飾品。舉行活動當天天未亮時要裝上龍頭龍尾,然後進行“采青”。天亮後,龍舟盛裝打扮,在九江圩湧段來回遊弋表演,稱為“遊龍”。翌日,結契的龍舟相聚競渡,爭奪高標,互贈彩旗,互到村裏拜訪,請吃龍舟飯。晚餐後,結契龍舟在河湧裏劃行,互相送別,俗稱“送契”,有鬧至深夜方休。另外,在10月2日,會進行龍舟出海活動,場面可謂壯觀。龍舟活動壹般持續2-3天,也有連續幾天。結束後,復將龍舟沈埋於水底。

九江劃龍舟並不是在端午節,而是在國慶節。在九江,明、清兩代已經很盛行在端午劃龍舟了。民國時期,劃龍舟活動改在秋涼初届、農事稍歇的八九月間舉行。抗日戰爭勝利後,定位10月10日劃龍舟;新中國成立後,則在10月1日遊龍、賽龍舟慶祝國慶,端午不再劃龍舟。

九江鎮的龍舟是海內外聞名的,九江鎮的龍舟隊在全國賽中脫穎而出,代表中國參加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第16届亞運會),奪得了不少荣譽。如今,九江鎮的龍舟活動依然相當盛行,每年九江鎮各個村社都派出自己的龍舟參加比賽、在河湧內劃行表演。

東莞龍舟
龍舟是龍文化的壹分支,作為壹種特定的文化現象,有很多獨特的風俗,壹直流傳下來。龍舟節(和端午節聯系在壹起)是和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民間節日壹樣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原先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壹種行為方式,已演變為壹種群眾性的體育運動項目,甚至超載國界,流傳到外國了,可見其影響範圍之廣,影響力之深遠。屈原泉下有知,也含笑九泉了。進入農歷五月,莞邑大地龍舟鑼鼓之聲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因為此時各地都舉辦龍舟賽。這時萬眾歡騰,萬人空巷,任何的文化娛樂活動的規模在她的面前都顯得遜色了。不論男女老少,本地外地,傾巢而出,壹睹賽龍舟的盛況,連學校也調整課時,讓孩子們有時間到現場觀看。歡樂的兒童唱著“扒龍舟,跳龍頭,買斤豬肉煲蓮藕,大只麻蝦點油”的兒歌,街頭巷尾,壹片歡騰。新龍船下水這天,最為熱鬧。淩晨天未亮,村裏的青壯年就劃著龍船,燃響鞭炮,敲起鑼鼓,去廟頭南海神廟拜神去了,祈求太平盛世,風調雨順,老少平安。全村人都去聚餐。村前的地頭裏,架起爐竈,生起柴火,大家自動出人出力,忙這忙那,劏雞殺鴨,拔毛洗菜,大魚大肉搞出豐盛的九碗頭。大家圍坐在壹起大快頤朵,熱鬧非凡。任何壹個民間節日,都沒有這個排場。規模之大,涉及人數之多,令人嘆為觀止,新龍船下水,還有燒豬分,凡是有捐款的人的都可以分到。雖然燒豬肉每天都可買到,但這種燒豬有著特殊的意義,神聖無比,手捧燒豬肉,無比自豪高興,皆大歡喜。還有鄰村友好世誼送來的金豬餅食,以示祝賀。

中山龍舟
中山賽龍舟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間,據明嘉靖《香山縣誌》中記載:“端午為粽祀神或采畫龍舟,水中競渡······” 清同治的《香山縣誌》中也記載:“五月端陽以粽祀神。龍舟競渡,畫船彩色······”並載“龍舟競渡盛行”,可見端午節賽龍舟在石岐壹帶歷史悠久。

1.起龍:起龍亦稱祭龍。每逢臨近龍舟節,各會社便在黃道吉日的晨早,興師動眾到供奉龍舟頭和龍舟尾的各宗祠、廟宇中拜祭。壹群青壯年的村民,將埋於河床中的龍舟擡起,搬上岸,恭恭敬敬地將龍舟用碌油葉浸的清水洗凈,再用船灰執漏、上油,重新上彩、點睛,插上頭龍,裝上龍尾,請畫師在龍舟的船身上繪畫龍鱗等,這就叫起龍了。2.下海:下海亦稱遊龍。擇吉日、吉時,召集村中、族中之健碩的劃艇大力士,先到宗祠祀神,然後到宗祠前的河邊,拜祭壹番,再合力擡起龍舟放下水中,擂起獅鼓,敲響銅鑼,岸上的村民燃放鞭炮、地躉炮等,健兒們放聲吶喊,合力起槳,劃出河面。3.賽龍奪锦:端午節晨早,各地的賽手們及村中父老們,便到祠堂或社稷那裏拜神,飽餐壹頓後,擡起龍舟放到河中,搖旗吶喊地進行比賽。4.收龍:壹番龍爭虎鬥的賽龍奪锦後,也就是扒龍舟之尾聲了。此時,食龍舟飯開始,席間,有健兒將卸下的龍舟頭和龍舟尾舉起,借著酒意舞動起來,逐漸演變成舞龍船頭和舞醉龍的民間藝術來了。在慶功之後,便由族中、村中父老、教頭師傅等帶領,將龍舟頭和龍舟尾擡入祠中,拜謝神恩後,將龍舟沈於福地之中,等來年再起龍,這就是俗稱為收龍子。

疊滘龍舟
疊滘扒龍船清代夫子易瑞瑜有壹段精彩的描述:“翠擁兩岸,裊裊清風送爽,男裳女帕,靦腆隨波笑納。齠齔香囊胸披掛,雀躍堪嘉。婦孺包粽告天下,蒲符護家"。

清代,客籍疊滘教學先生易瑞瑜,曾受鄉紳何子權等委托,撰寫《疊滘八景》、《疊滘十馨》閭事,以告諸來者。並書於“中堂”上,掛在培風社學中座。在《疊滘十馨》的“七龍競渡”中,就有“雙溪湧曲,端陽吊屈,龍船競渡,明興清盛”的記載。從中可以知道疊滘龍船的悠久歷史。

清末民初,疊滘鄉有龍船9艘,分別是:茶基、陳豐、聖堂、江頭、東寧、慶雲、東勝東、三餘堂、潭頭等。後來,江頭、東寧兩艘龍船自行廢置。

疊滘龍船,各有其歷史淵源。陳豐坊龍船是白胡須的,因其在老土地廟“點精”,而老土地是白胡須,龍船也隨之白胡須。陳豐坊龍船的龍尾是“攣弓"的。所以世稱“攣弓龍尾,白須老土地”。慶雲坊(海邊坊)龍船是紅胡須的,因其在溫、許二公(臨海廟)處“點精”,而溫、許二公是紅胡須,龍船也隨之紅胡須。世稱“紅須軍師"。相傳,慶雲坊龍船的紅色胡須,是壹種稀有野獸的毛,特別矜貴。早期,慶雲坊有兩艘龍船,就是大梭和小梭。大梭扒出海,小梭內河扒。除了陳豐坊、慶雲坊龍船的胡須特殊之外,其余都是黑胡須的,因其在北帝(大廟)處“點精”,而北帝是黑胡須,龍船也隨之黑胡須。只有陳豐坊龍船尾是“攣弓”,其余都是直尾的。

疊滘龍船,與時俱進,從1981年開始,至2002年,擁有柚木龍船15艘。分別是:茶基、陳豐、聖堂、激邊、江頭、寧聚、慶雲、村頭、澳墟、疊北俱樂部、東勝東、三餘堂、潭頭東約、潭頭三約、新約等。因為過去修造龍船,有用水松木、有用坤甸木,這些木料,都不適合時代的要求,被淘汰了雜木、坤甸木舊龍船共19艘。

潮汕龍舟
潮汕的龍舟有多種樣式,正規的龍舟有龍頭、龍頸、龍尾。龍身半圓而長,寬1.4米至1.6米,長短不—,有容納12對槳、 16對槳、32對槳不等,最長的可容納52對槳。龍舟分紅龍、黃龍、青龍、白龍數種,烏龍由於易出事,且有歷史教訓,為人們所忌諱。龍身龍腹按麟甲模樣塗彩,並根據紅、黃、青、白龍種,突出各種顏色。色澤艷麗鮮明,圖案漂亮眩眼。不同龍舟掛著長長的不同色澤龍須,標誌突出。

龍舟下水以後,各村龍舟要劃至龍王廟或其他神廟附近,祀拜神靈,祈求獲勝和吉祥。龍舟賽前都進行訓練。競賽時,劃槳壯漢分坐兩邊,中間是壹位擊鼓的總指揮,稍前還有壹位打鑼的。有些地方還要物色壹個10至12歲左右的男童“靠龍規”。壹般是當地富豪子弟,長相標致,按小俠客裝飾,紮頭巾,束腰帶,打綁腿,塗粉脂,穿著艷麗絲綢衣服,斜躺在龍頸上,競賽時,壹邊搖著右手的小葵扇,壹邊配合鑼鼓節奏吹哨子。開賽之前,這個孩子就像戲曲明星壹樣,被大群紅男綠女團團圍住觀賞。龍舟競賽翻舟之事時有發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並由最前面的頭、二槳手負責保護。

俗語說:“潮汕人無臉輸死”。龍舟競賽在…十分激烈的氣氛中進行,舟上的健兒們傾盡力氣邊劃水邊呼喚,岸上的觀賞者,也為自己村莊的龍舟呼號助威。經過多個回合的角逐,勝利者奪得標旗,演戲及舉行酒宴慶。

江西龍舟
贛州賽龍舟是極具客家特色的活動,每到端午前夕村民都要自發捐款捐物,選出頭人 在龍舟賽之前,按不同宗族姓氏,打造龍舟,或塗以不同顏色,分別冠以紅龍、黃龍、青龍、金龍等隊,進行“祭龍舟”活動,“祭龍舟”儀式壹般在江邊或龍王廟前進行。

儀式包括:請 龍王,安龍頭,祭龍首,裝龍舟、舉龍身、舟下水、每當祭典,鄉親們都要帶著“三牲”和粽子來到現場,大人,小孩穿著新衣,拜龍王、摸龍須、沾擺祭品、點香燭、放鞭炮、行大禮,極其虔誠的心情,按傳統的民風習俗祭祀龍舟。龍氣。祭典隆重、鑼鼓聲、炮竹聲、吶喊聲,此起彼伏,聲勢震撼。龍舟遊江所到之處都有鄉親擺祀品、放鞭爆、行大禮以示恭迎和祭敬。到端午節競渡時,更是萬人空巷看決賽。壹江兩岸、人山人海、驚天動地。客家人“龍”崇拜在這裏渲泄得淋漓盡致 .“艾蒲洗身雄黃酒,食了粽子劃龍舟。繡花香包腰上帶,神龍保我九十九”。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在南宋詩人辛棄疾描述的郁孤臺下,年復壹年的演譯著龍的傳說 。

將龍從龍王廟中請出,由道士做法場,龍舟裝上龍頭.龍尾後須用雄雞的雞冠血點睛,表示木制龍舟已轉化為有靈性的神龍,保神龍入水顯威取勝。盼神龍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江西省宜春
舊時,宜春壹帶有這麽壹首風俗民謠,述說壹年四季的生產與生活:“正月揪揪軔,二月平平過,四月心栽禾,五月龍船鼓,六月漲爆肚……

壹年中“吃喝玩樂”方要在正月五月,正月是新年,有吃有喝,臘雞臘肉很有嚼頭,方言土話謂之“揪揪軔”。五月過端午,有玩有樂,雖有粽子、包子之類的節令食品大飽口福,然而比不上“五月龍船鼓”那樣醉人心田。

贛中壹帶是我國最早時興龍舟的地區之壹。曾攻讀於宜春狀元洲的唐朝狀元郎盧肇,及第後在宜春驛館前寫過壹首觀競渡詩,詩中道:“扁舟鼓浪去如飛,鱗鬢崢嶸各鬥機。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锦標歸。”這首詩在民間很有影響。清人嚴思浚在《袁州竹枝詞》中雲:“秀江橋下水漣漣,館驛樓前浪拍天。艷說狀元洲奪锦。洲邊人愛劃龍船”。

鹿城龍舟
盧肇的詩說到了唐代贛江或袁河的龍舟競渡,而唐宋八大家之壹的蘇轍,則有《競渡》詩描述锦江之中“中旆迎風”,“長鯨破浪”,“少年爭作弄潮遊”的壯觀畫面。

紀實性地描述锦江兩岸群眾端午節觀看龍舟競渡盛況的古籍,莫過於清人朱航的《锦江脞記》了。“筠俗五日,锦江競渡,兩岸婦女,觀者如芙蓉映水。筠州竹枝詞雲:好是日高風定後,香薰兩岸活芙蓉。蓋紀實也。”連婦女也傾城而出,何況男人!江深水闊的豐城,民間歷來酷愛劃龍舟。舊時,農歷四月二十日即時為龍船下水日。下水前壹夜,安漿插旗、點燭敬香,擂鼓鳴爆。並選壹未婚青年,手舉幹草火把,從船頭跑到船尾,眾人吶喊助威,以張聲勢,進行隆重的祭船儀式。次日下水。開劃前敲鑼打鼓,“標手”(劃船手)列隊站齊,合念祝詞,謂之“呵船。五月初壹即開漿競渡,有“初壹劃,初二歇,初三、初四劃到節”之說。

說到民間對劃龍船的酷愛,恐怕要數上高、宜豐锦江壹帶的村民別出心裁。他們弄出了壹個中國民俗事象中罕見的節日——“端陽副節”。這個見經的“副節”,在上高斜口、宜豐石市壹帶被定在五月十三日。
“端陽副節”緣何而起?從清乾隆年間上高發生的壹次“龍舟案”中,也許能尋出壹種說法。乾隆五十五年端午,上高況、嚴等姓爭鬥龍舟,互相毆擊,以致溺斃多人,釀成大案。次年三月初十日,縣令劉逢奇頒布《諭禁端午競度文》,為“以杜事端”,嚴禁端午競渡,下令拆毀各船。並將禁令勒之以碑,“以示久遠”,“誠恐日永禁弛復萌”。

也許上高百姓不象那位迂腐的知縣那樣因噎而廢食。喜劃龍船“固習憶深”的上高人。想出了壹個既不違禁又要劃船的對策,這就是端午之後再加壹個“副節”,過把龍船癮。不過,這只是壹種推測而已。不管怎麽。“端午副節”畢竟以其地方特色而豐富了我國的民俗文化。

外形特征
詞語解釋
“龍舟”是做成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龍天子”之稱的帝王們,行走水路時壹般都要乘龍舟。如“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穆天子傳》),“上禦龍舟,幸江都”(《隋書·煬帝紀》)。皇帝乘坐的龍舟,高大寬敞,雄偉奢華,舟上樓閣巍峨,舟身精雕細鏤,彩繪金飾,氣象非凡。南宋畫院待詔李嵩畫的“大龍舟”,即是壹例。民間用來競渡的龍舟和皇家龍舟不可比肩,壹般都做得窄小狹長壹些,以利賽事。用作競渡的龍舟,其形制因時代而變化,因地域而不同。據載,舊時西湖上的龍舟,約四五丈長,頭尾高翹,彩畫成龍形;中艙上下兩層,船首有龍頭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式旗幟。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

各地特色
蘇州的龍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艙,兩旁劃手十六人。篙師執長鉤立於船頭,稱作擋頭篙。船頭亭上,選面端貌正的兒童,裝扮成臺閣故事,稱龍頭太子。船尾高丈余,牽系彩繩,由擅長嬉水的小兒表演“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節目。當代用來競渡的龍船,形制比舊時簡化了許多。船以色彩分赤龍、青龍、黃龍、白龍、黑龍等。船身、船上的羅傘旌旗等裝飾,以及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求壹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龍舟短則七丈多,長則十壹丈余,劃動時有如遊龍戲水。福建的龍舟,船首雕刻龍頭,口能開合,舌能轉動。貴州的龍舟由三只獨木船聯合而成,中間較長的壹只稱“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揮,兩邊的兩只船身稍短,稱“子船”。

溫州各鄉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陽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壹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風壹般都是五月初壹才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擡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說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 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每鄉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壹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誌。以溫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風俗為例,有的旗用藍色,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做“青龍”,相傳四方只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這南塘河面,以莘塍為河主,所以莘塍東堂廟的龍船特別大,有十六檔,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龍娘。其他龍船上水,必須先到東堂廟朝見,廟司事要賞給彩紅,大青出來,各龍不敢和它競賽,其余小的都叫青龍,其他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兒”。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做“紅霓嶺”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龍,性情急躁,所以改了個名,是避諱的意思。龍船中惟獨沒有黑龍,俗說烏龍是兇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鬥生,故全溫州沒有黑龍船。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锦標,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壹區,鬥龍互不幹涉, 因此有大龍地、小龍地之名目。

參加人數
龍船人數,額定三十六人,叫做壹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龍,船身十三檔,劃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壹,後梢二,唱神壹,司鼓二,掌鑼二,托香鬥二,正合三十六之數。大龍有十八檔,兩旁劃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鬥六種執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劃船者穿衣,壹船均依旗色。在蒼南等地,則定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龍舟額定42人,劃者十三六,前後梢各壹,掌旗壹,擊鼓壹,擊鑼壹,唱神壹,此四人俱站在龍舟中間。龍舟有十九檔,坐十八擋,前方向空壹檔,龍舟在競賽時不調頭,而是人轉身反方向坐。龍舟的鼓聲很有節奏,轉身的鼓聲為密集點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語說:“鼓是令,梢是命。”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辯認,只有執神杖唱神的,托香鬥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壹帶的龍船,最為出名。鬥龍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十裏長途,往返二十裏。如果順潮而下,而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鬥到終點,不得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壹劃到底,它的尾端設置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頭龍時,這兩人力捺龍頭,與三十六把槳壹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長水逆,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真可謂英勇。

競賽規則
在樂清參加劃水龍的住戶,叫“水龍戶”,壹個水龍戶的集體叫“水龍眾”,水龍眾的所在地叫“水龍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這種劃分作為舉辦某些公益事業或承擔某些社會義務的獨立單位。每年劃水龍都有為首的人,俗稱“首事”或“頭家”,由水龍戶輪值或拈鬮推舉。水龍戶都按丁或按戶出錢。參加劃者都有補貼,如樂成鎮每人每天壹斤豬肉。凡水龍戶有新婚,生頭胎男孩、興造房屋和中舉授官以及科舉廢後的大、中學校畢業等喜事,都以水龍名義致賀。被賀的要有壹條紅綢或紅布系於“龍頸”,俗語稱“掛紅”,而且還有“香金”和食品禮物。舊時陋俗,有些水龍,往往盜伐樟樹或偷取“樹坦”(木行)最長杉木,以致發生訴訟糾紛。在樂清縣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幾只龍船,稱“地團十只龍”或“南宅七只龍”。(樂清最大的龍舟賽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龍舟參賽-自發性質)如樂清白石鎮的小隱湖,每年該日,全區有壹百多只龍船匯合競賽,並備有锦旗懸賞奪標,男婦老幼,觀者如堵。有的地區,如瑞安馬嶼壹帶,不自制龍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運輸船,用纜絞起來,當作龍船,按日給船戶銀米,三天後放行,如果頭號勝,不但優待船家,酒肉豐盛,並且還有特別賞錢。但溫州那些地處山區和半山區,多旱地,少水田,無河港的地方,端午無劃龍舟之俗。

藝術形式
“龍舟”說唱是壹種民間說唱藝術。《嶺南俗文學簡史》(葉春生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稱其“產生於明代末年或更早,盛行於清中葉以降,是粵方言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歌謠之壹。”其來源有多說,主要有二:壹是由順德龍江壹破落戶子弟通過改變木魚歌腔調始創而來;二是由人們在端午節賽龍舟時向龍王爺口唱消災納福、驅邪保境的頌詞演變而來。珠江三角洲廣大城鄉曾分布有大量職業或半職業民間藝人,全為男性。龍舟歌為徒歌清唱,職業藝人常手持壹支上端架有精致木雕小龍船的長棍為標識,胸前掛壹副特有的小鑼小鼓敲擊節拍和唱,不用樂器伴奏。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和分村大榕樹下賣唱。

龍舟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為壹組,上句轍韻自由,下句必須押韻,有起式和煞尾。曲調生動通俗,形式靈活,格律自由,腔調簡樸流暢,富有鄉土氣息,抒情敘事均宜。走街串巷沿門賣唱的藝人多唱吉利頌詞式的短篇,固定設點賣唱的藝人則多唱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中長篇。流傳於世的龍舟專集有《龍舟歌》(省港五桂堂編,廣州光復中路、香港文武廟五桂堂版),收入《風流佳話》、《三戲宣王》、《燒衣何文秀》等龍舟40多首。

說唱曲目
龍舟歌的曲目,來自藝人自編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魚歌書改用龍舟歌演唱。中、長篇作品題材內容多樣:有神話、傳說、寓言類,如《八仙賀壽》、《金星戲竇》、《仙姬送子》等;有歷史故事類,如《昭君和番》、《王允獻貂蟬》、《鳳儀亭訴苦》、《大鬧梅知府》、《霸王別姬》、《蒙正謝竈》、《貴妃醉酒》、《三聘孔明》等;有愛情故事類,如《西蓬擊掌》、《金橋問卦》、《柴米夫妻》、《雲英問病》、《桃花送藥慰相思》、《楊翠喜憶情郎》等;有慨嘆人生坎坷類,如《老女嘆五更》、《賭仔回頭金不換》、《怨嫁遲》等,有描寫社會問題類,如《東蘭返村》、《朱買臣得誌》、《碧桃锦帕》等;還有娛樂性、知識性壹類,如《七夕贊花》、《解攜籃》、《花木思嬌》等。

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人以龍舟作宣傳,時稱“社會龍舟”、“政治龍舟”,有《繅絲女自嘆》、《廣東禁賭紀念歌》、《庚戌年廣東大事記》等曲目。具有即興創作才能的藝人,還常把壹些諷刺社會陋習、貪官汙吏醜聞,以及當時社會發生的事情和時事新聞,即時編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創作過《甘竹灘上抒豪情》、《喜笑揚眉》、《白衣人影》、《石臺佳話》、《財禮夫妻》等壹批較優秀的現代題材龍舟作品。對龍舟歌也作過壹些改革探索,如原只由男藝人演唱改為有女演員演唱,原只有單人演唱改為雙人對唱及群口齊唱,並嘗試添加小樂隊伴奏等。龍舟歌也出現過“龍舟棋”、“龍舟德”、“龍舟寧”、“龍舟會”等壹批在唱腔、鼓點各具特色的民間名藝人。80年代以來,由於人民生活的改善,群眾文娛生活多姿多彩,只有壹種基本腔調的龍舟歌便日漸少人演唱了,職業藝人也不復多見。

體育賽事
由來發展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壹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壹長者任鼓頭,壹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傣族是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壹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1984年,原國家體委決定將龍舟賽列為體育比賽項目,舉辦了“屈原杯”龍舟賽。

龍舟賽歷史悠久,傳入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1983年,我國首次派隊參加龍舟大賽,壹舉奪得全部兩項冠軍。1984年國際龍舟大賽在香港舉行, 有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新西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澳洲、澳門、香港等16個隊參賽。中國隊又奪得冠軍。

龍舟賽在我國南方地區開展的比較普遍,已形成壹年壹度的“龍舟節”。

龍舟已被納入到2010年廣州亞運會運動項目之壹。

主要規則
▲航道
△根據河道條件,設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競(可按當地條件變更距離)。
△比賽應設在靜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線與終點線必須平行並與航道線垂直。
△根據參賽隊數及場地條件,設2或4,6,8條航道,每條航道寬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淺處水深不得少於2.50m,航道內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樁,航道外5m內應無障礙物。
▲器材
△按各地傳統龍舟式樣規格制造,制作材料不限。
△舵槳及劃槳規格按各地傳統要求制作。
▲附屬裝置
△傳統龍舟可按各習慣制作龍頭和龍尾,並備有鑼、鑼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帶水標二個,預備劃槳若幹個。
▲隊員
△隊員必須身體健康,會遊泳,熟悉水性。
△龍舟參賽隊員為25人。
△每隊設隊長壹名(運動員兼),比賽時必須佩載標誌。
△每隊登舟比賽隊員為23人,包括: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
△每隊替補隊員2人。替換時需經裁判員驗明資格,並於檢錄登舟前替換完畢,登舟後不能夠替換。

賽舟規格
小龍舟
根據中國龍舟協會競賽規則:(暫沒統壹標準,壹般比賽要求)
龍舟長度:12米(由龍頭至龍尾)
船身長度:9.6米
龍舟寬度:96厘米(中艙最寬處)
龍舟重量:不設統壹標準。(唯要求同壹賽事所用之最重龍舟與最輕龍舟差距不超過5公斤)
原文地址:https://big5.ps-boat.com/news-228-1.html    轉載請註明出處【培生船艇

上壹篇:賽艇下壹篇:皮艇
© 2018-2022 杭州千島湖培生船艇有限公司,上海培生船艇有限公司,浙江培生體育文化有限公司 版權所屬  滬ICP備18037840號  網站地圖